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任務,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,對推動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、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[1]。
農業農村污染是一個區域環境問題,其包含兩部分,一部分是農村生活廢水與垃圾造成的污染(生活活動產生的污染),另一部分是農業生產活動造成的污染(農業面源污染)[2]。農村改革40年來, 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, 農業面源污染從無到有、從點到面、從區域到全國, 污染程度從輕到重, 污染源從單一到多元, 日益演變成為一個共性問題。在時間維度上, 農業面源污染總體表現為“下降-上升-下降”的波動變化趨勢, 但在一定時段內則呈現出線性增長的態勢;在空間維度上, 由于農業生產結構、生產規模的不同, 農業面源污染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性, 特別是農業大省和經濟發達地區, 農業面源污染較為嚴重。從排放強度來看, 東部和中部地區較西部地區明顯偏高。從類型來看, 農業面源污染可以劃分為農業生產資料污染區、畜禽污染區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區3類, 而且具有明顯的集聚特征, 極化現象較為嚴重[3]。
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難點
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,我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,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。特別是由于化肥、農藥長期不合理、過量使用,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程度低、廢棄農用薄膜未能有效回收等問題,導致了日益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。詳細分類如下:
1.化肥的不合理使用
化肥施用量持續增加;化肥施用強度持續遞增;化肥利用率偏低,流失嚴重。
2.農藥的不合理使用
農藥使用量持續增加;農藥包裝物污染日益嚴重。
3. 塑料農膜的不合理使用。
農用薄膜使用量持續增加;農用薄膜導致的白色污染依然嚴重。
4.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
畜禽糞尿產生量大、處理率低;畜禽廢棄物污染嚴重;獸用抗生素使用量大,環境影響范圍廣、程度深。
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建議
保護耕地土壤與灌溉用水的質量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,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兩大核心。其前提就是要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,保障農業生產環境系統健康。具體從理念、管理、技術、行動四方面給出如下建議:
1.理念上,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,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。
2.管理上,實施多維創新,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。
3.技術上,加強農業污染防治技術研究、推廣及培訓。
4.行動上,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監督,并注重實施效果的監測與評價。
聲明: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,僅供參考,交流之目的,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創和機構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